2011年下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局部金融风波爆发。一时间,老板“跑路”事件频出,一批资不抵债、停产歇业或靠银行贷款吊着一口气的“僵尸企业”逐渐浮出水面。
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明星企业家、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曾在2011年9月出走美国。2012年10月,信泰集团及旗下企业共5家公司向温州瓯海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最后,合并重整的方案获得通过。在信泰破产重整成功后,胡福林现身电视节目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与其跑路,不如申请破产保护。
温州有20多万家民营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股东个人财产与企业资产混同现象严重。
案例一:
2012年6月,有着34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海鹤药业因负债12亿,申请破产重整。温州中院创新性地引导债权人通过以资金流向和用途,作为确认股东个人债务与债务人企业是否有关联的界定标准,将海鹤药业和关联企业兴瓯医药合并重整,并设置了债转股和引进战略投资人并行的重整思路。重整期间,经过公开竞价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北京美福润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3550万元竞得“海鹤药业”100%的股权,承接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51个药准字批文以及“海鹤”品牌等无形资产。海鹤药业重现生机,2014年产值2000万元,2015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扭亏为盈,当年实现盈利100万元。
案例二:
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是温州市唯一一家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曾经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2014年,中城集团因深陷债务担保泥潭,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整。2015年,中城集团引入战略投资人,实现重整。但因企业仍在有关信用黑名单内,重整后的中城集团一度无法参与建筑施工招投标。这对一家建筑企业而言,影响可想而知。为了让重整企业真正实现重生、重回市场,温州法院进行了很多相应的探索。温州中院分别联合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和温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难题化解机制,通过大事记的形式实行信用修复,以解决重整企业融资、税收等问题。
你想听听历经蜕变的企业当事人的心声与“破茧”之旅的历程吗?
对于如何让重整企业真正实现重生、重回市场,你有什么看法吗?
在经历破产程序的企业,从破产到重生的过程中,政府、法院、企业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困难吗?
对于某些企业动起的歪脑筋,借“破产”之名逃避债务。是否是破产程序中的漏洞呢?
看了视频,如果您觉得不错,请为我们点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