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童洪锡
主编 朱瑾燚
审核 卢 晓
导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追求民主、法治,重视开展合法斗争。律师向往政治昌明、法制健全,坚持公平正义。其中,思想进步的律师,拥护中共的政治主张,投身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并以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发挥了其他阶层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活跃着律师群体。
▼
“鲁氏三杰”之一鲁佛民律师
鲁佛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先烈们前仆后继,忠贞不屈,英勇牺牲,出现了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鲁佛民律师与他的两个儿子鲁伯峻、鲁广益(余修),投身革命,不怕牺牲,被誉为“鲁氏三杰”。
少年苦学
鲁佛民(1881—1944)名琛,字献卿。山东济南市人,祖籍山东日照县关家庄,佛民为其别号,寓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示自己为真理奋斗,不怕牺牲。他出生时,家道衰落,祖母双目失明,终年卧病不起;父亲鲁颂平在外地做事,母亲主持家政,兄姐均幼年夭殇。父亲鲁颂平为人正直、居官廉洁,在范县管理购买河工秸料时,经手十数万吊钱,他不但个人绝不从中牟利,而且不准仆从贪污一文钱,最后却被贪官污吏所逼,服毒自杀。父亲死后,鲁家又两次涉讼,加上祖母去世,家庭迭遭不幸,孤儿寡母备受欺负,景况相当凄凉。
鲁佛民七岁发蒙,至十四岁时,先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研习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一八九三年,十三岁时,亲朋因其母多病,又独户孤子,劝其早婚为宜。是年冬,与农家女孙氏结婚。一八九五年九月,生长子广德,后名伯峻。
一八九六年,鲁佛民迁居济南西关,只住两间半草屋,贫苦中坚持学习,随李漳光先生学《礼记》《左传》,兼读八股文,试帖七家诗。这年十二月,鲁佛民母亲因病去世。鲁母张氏,性慈善,乐于助人,“有告贷者辄慨然予之,无吝色”。她对儿子痛爱备至,又训导甚严。母亲的去世,鲁佛民悲痛万分,这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孤苦的一年。
一八九七年秋,鲁佛民同与二三位学友,在西关东流水一带合租了半间房子,从秋到冬,日夜苦读。第二年,又从秦兆骏学作八股文、试帖诗,试作八韵,常常彻夜达旦,“邻人均以书呆目之”。该年发生了戊戌变法,他开始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名字。之后,他涉猎的书籍范围渐广,尤爱读清初方望溪、戴名世等人的文章。二十岁的时候,他认识到八股文是“愚民政策”,立志不作八股文,还写了一篇《罢艺论》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年秋冬,鲁佛民因肺病休养期间,认识了参加“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的举人周彤桂先生。周彤桂是济南闻人,崇尚理学,受其影响,鲁佛民开始研究宋明理学。这时,各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斗争,给他以极大的刺激。
鲁佛民二十一岁时,为了家庭生计,开始充当塾师,教蒙馆。之后几年,他继续博览群书,新旧兼读,阅读了康有为的全部文章和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章太炎的著作以及《孙逸仙传》等等反映新观念、新思潮的书籍,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但认识比较模糊。
思想转变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山东宣告独立。鲁佛民为革命热潮所激,立志参加革命。同年十二月,他抱着一腔热血,只身离济赴沪。他对章太炎先生仰慕已久,非常钦佩,向章先生上万言书,想与其结交,一展素志。章太炎先生接书后,立派门人王绍鳌接待,得以屡次与太炎先生晤面,洽谈甚欢。而章太炎周边的人有排外观念,鲁佛民的志愿未能得酬。又值袁世凯窃国,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终成泡影。鲁佛民黯然返济,同时,他也深切认识到自己缺乏专门学识,力图向新学发展。回到济南以后,经同学介绍,到北园小学担任教师。是年五月,次子鲁广益(余修)出生。冬天,鲁佛民考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
一九一三年,袁世凯先刺杀宋教仁于上海,后解散国会,积极筹备复辟称帝。鲁佛民激于政治上的义愤,自发地联合同学,组织学生会。他在学校公开讲演,揭露袁世凯窃国罪行,公开提出反对袁氏称帝,大讲民主政治。鲁佛民这些活动,被学生中的密探报告到山东省督府,军阀当局立即传讯校长,追查此事。幸亏校长识大体,爱护学生,坚决否认有学生登台演说反对袁氏之事,此事得以搪塞、平息。但济南许多报纸竟纷纷以“孙文黄兴余毒,传染省法政学校”等话,对鲁佛民等人进行攻击。一九一四年,鲁佛民从山东法政学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奖状。但是鲁佛民鄙视名利宦途,不参加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亡,黎元洪出任总统。鲁佛民预料国家政治可能有好的转机,就在济南联合了几个法专同学,发起组织报社,创办《公言报》,以期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鲁佛民主持笔政,每日撰写社论,鼓吹民主政治。对时政得失,则痛切言之,间或指责笑骂。
在办报的同时,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经友人介绍,他到山东高等检查厅学习书记,一个月工资只有十元。一九一七年春,他取得律师证书,开始挂牌营律师业务。
《公言报》指责当政的言论,触怒了军阀当局。当时,警察厅检查新闻稿,经审查后报纸方准付印。鲁佛民对此十分反感,他联合同仁,一致抗议,提出言论自由,人权岂可侵犯,更加激怒当局。警察厅派警把报社经理张思纬、编辑王金榜传去,进行审讯,并施以刑具。报社职工被捕多人,《公言报》被查封闭,鲁佛民因事得以幸免。这次事件,使鲁佛民认识到在封建军阀统治下,无民主自由可言。他立志要进一步寻求新知,谋取改革社会、革新政治之新途径。
随着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以北京为中心掀起新文化运动。鲁佛民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杂志,接触了新思潮,他认为“陈独秀著文新颖,立论警辟,较胡适胜一筹,颇受其影响,思想上为之一变”。那时,鲁佛民时常在律师公会的机关报《山东法报》撰写社论,颇为社会人士所注目,他开始从旧知识分子转向左翼的道路。
回收青岛
一九一九年,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很快席卷全国,济南学生相继而起,纷纷响应。围绕着交还山东半岛及青岛问题,学潮逐步扩大与深入,形成真正的群众反帝反封建运动。鲁佛民焕发出爱国热情,毅然参加了学生运动,多次亲临街头讲演、散发传单,每次游行,都是走在群众的前列,有时深夜潜赴各校讲演。鲁佛民和学生紧密团结,与山东学生联合会发生最密切的联系,指导该会工作,深受青年学生的信任和拥护,但被反动军阀和亲日分子视为眼中钉和危险人物。
六月,由省议会、商会、学生联合会、教职员联合会等团体,组织八十三人的“山东各界代表赴京请愿团”,佛民同志被推为教育界代表之一。在总统徐世昌接见时,慷慨陈词,要求政府收回青岛。在京期间,鲁佛民到北大走访山东籍学生及李大钊等。经他们指导,鲁佛民的思想有了明显提升,深切体验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坚定了为民主革命奋斗的信心。回到济南后,继续进行抵制日货的运动。当年,他的妻子孙氏病故。一九二○年秋,长子鲁伯峻从师范讲习所毕业,任农村教师,家庭生活渐渐宽裕。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到一九二二年二月,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国九国参加的会议,会上决定将青岛由日本交还中国,北洋政府派王正廷任鲁案督办,在北京和济南设督办公署,办理接收青岛事宜。山东各界联合会推各界代表赴京参加接收青岛工作,鲁佛民为首席代表。会议期间,他列席鲁案会议,代表山东民众监督办理接收青岛事宜。鲁案会议,我方代表是王正廷,理事为颜惠庆、顾维钧、王宠惠;日方代表为日本驻华大使小幡酉吉。会议从一九二二年六月开始,直至一九二三年一月结束,每在交涉过程中,遇有损及国权之处,或有瑕疵的,鲁佛民即代表民意“抗言责喝,忠实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原则”,王正廷等人非常畏忌。
参予鲁案交涉时,鲁佛民保持与旅京的山东国会议员丁佛言、刘冠三、于沐尘,省议会议长王鸿一及山东在京的学生联络,发动他们到鲁案督办公署向王正廷示威,施加压力。王正廷见状,惶恐万分,害怕被打,调动了全署杂务人员来保卫他。但王正廷知道山东群众力量不可侮,所以,在谈判中,他对日本无理要求不敢让步,后小幡酉吉回国,遭到国内舆论抨击。鲁案成功办理结束时王正廷说:真佩服山东代表(指鲁佛民),真正是为国家民族着想,真正是为社会服务,非乘机谋利禄之徒。
王正廷是一个洋奴式的买办政客,企图接收青岛后,与日本人勾结专利经营商业,并派其心腹袁良去青岛活动。山东代表们发觉后,鲁佛民就在《益世报》上写文章揭露了王正廷这一阴谋活动。不久,袁良被驱逐,王正廷被撤职。北洋政府改派山东省长熊炳琦兼胶澳商埠督办,鲁佛民等人被推荐去青岛督办公署工作。
与党联系
一九二三年,山东党组织派邓恩铭去青岛开辟工作,邓恩铭经鲁佛民的长子鲁伯峻介绍认识了鲁佛民。青岛地下党组织除邓恩铭外,还有延白真、陈文其等人,他们积极在政治思想上帮助鲁佛民,同时,鲁佛民利用合法身份掩护党的工作。这时,鲁佛民才真正和中共发生联系,而且和青岛地下党组织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一九二五年关向应去青岛工作时,他与鲁佛民也经常来往,鲁佛民的次子余修经关向应介绍参加了共青团。这时,鲁佛民的政治生命发生一个新的转折,是决定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此后,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竭尽自己的力量为革命做出贡献。
在孙中山三大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一九二四年,邓恩铭等组织建立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介绍鲁佛民加入国民党,在市党部担任领导工作,建立了下层组织,在店员职工、电话生、司机、报社排字工人、贫苦知识分子、小学教师当中开展党的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鲁佛民还利用自己在督办公署的合法身份,和青岛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建立代销关系,从党主办的上海书店、民智书局等购买了大批革命书刊,如《中国青年》《向导》《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初步》以及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公开陈列出售,传播革命理论知识。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孙中山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一九二五年一月,国民会议促成会正式成立。孙中山委派王尽美为特派员到青岛,宣传并组织国民会议促成会。一月十七日,王尽美召集在五州大药房开的筹备会上,推举鲁佛民为主席。三月,国民会议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鲁佛民作为青岛代表,赴京参加会议。在会议上他结识了著名的共产党员江渚源(江浩)、于树德(于永滋)、赵世炎、安体诚等,他们朝夕相聚,政治见解颇为一致。
孙中山先生肝癌复发,抱病在京,戴季陶、吴稚晖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招待全体代表时,报告了孙中山病情,后推鲁佛民等代表数人去东城铁狮子胡同行辕慰问孙中山先生。三月十二日,国民会议促成会正在开会时,传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噩耗,鲁佛民参加了与会代表发起在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的追悼会。王尽美因奔走国民会议促成会,积劳成疾,肺病复发,病势日危。鲁佛民以极深厚的革命感情,逐日到医院探视,并资助医药费用。八月十九日,王尽美逝世于青岛,鲁佛民操持装殓,会同党组织派人把王尽美遗体运回他的原籍安葬。
鲁佛民在担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领导工作期间,国民党右派进行各种干挠、牵扯,鲁佛民与他们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以自己在督办公署的合法身份,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在市内办了一所育英小学,在四方办了一所三义小学,这两所小学里面安排了许多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党员。这两所小学也就是当时党的秘密活动地点,关向应、赵玉璋、项玉敏、于佩贞、朱岫蓉等党组织的负责人都在那里住过。四方三义小学还办工人夜校,开展对广大工人的组织宣传。一九二五年秋,省委派鲁伯峻同志到青岛,在鲁佛民同志协助下,成立阎家山工人子弟小学,建立了党的沧口一带工人支部。为了和国民党右派斗争,鲁佛民团结左倾分子,组织了“三民主义学会”,出任学会的总领导人。
一九二六年一月二日晚九时,四方的党员正在小学里开会,突遭戒严司令部包围,当场捕去六人,并牵连到育英小学,次日早上四时,警察局又逮捕了育英小学校长王介山,抄去了三民主义学会的名册,鲁佛民同志涉及重大嫌疑。在当时情况下,以鲁佛民在青岛的地位和关系,仍可继续保持工作职务,但他并不留恋名位,一心想做一个职业革命家,便出走青岛,绕道大连,潜赴北京。
一九二六年春初,鲁佛民抵京后,政局有新的变化,相继发生了冯玉祥驱逐退位的末代皇帝傅仪出宫、“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镇压革命并通缉大批名流学者、冯玉祥退兵南口、奉系军阀入京等等重大事件。革命同志相继离京,鲁佛民也离京返济。
光荣入党
一九二六年,盘据齐鲁大地的是反动军阀张宗昌,他自称绿林大学毕业,政治上暗无天日,公开贪赃卖法,贼害人民。他反对“赤化”,实行恐怖统治,革命志士时遭杀害。当时正处北伐战争前夕,长期在军阀高压之下的山东广大工农群众,十分向往革命,群众运动日趋高涨,山东党的工作发展很快。产业工人集中的城市如济南、青岛、淄博等,农村如潍县、益都、寿光、鲁西诸地,都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党中央相继派吴芳和关向应担任领导,加强山东的工作。
鲁佛民回到济南后,和早已参加革命工作的两个儿子鲁伯峻、余修商议,决定在济南定居下来。鲁佛民同志即在西关制锦市街租赁了一所宽绰的院落,挂起律师事务所的牌子,以律师身份掩护党的工作。
事务所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后邻是军阀褚玉璞的官邸,对门即为军署谍报科科长住宅,四邻多为军警工作人员的住宅,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他的事务所几乎每日都有党的负责同志和各地来省委接头的同志出入,关向应经常骑脚踏车来往;省委也时常在此通宵达旦地开会,文件、书籍、宣传品都存放在事务所内,印刷机关也在这里,事务所俨然成了共产党的省委机关。关向应、延白真、吴芳等同志经常借宿于事务所,他们对佛民同志讲述政治形势、党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高了鲁佛民的思想觉悟,使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才能救中国。他的革命精神更加坚定,他决定把一切都贡献给党的革命事业。一九二六年十月,由山东省委书记吴芳介绍,鲁佛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曲折坎坷地探索了几十年后,鲁佛民在年近半百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归宿,成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北伐军节节胜利,攻克武汉。党组织派鲁佛民去武汉工作。一九二七年春节后的晚上,鲁佛民由济南出发经上海去武汉,他的两个儿子鲁伯峻、余修到车站送行。临别之际,鲁佛民谆谆嘱咐鲁伯峻,身处危境,要有敌情观念,提高警惕;如果一旦不幸落入敌手,应当忠诚于革命,誓死保卫党的利益。
到上海后,鲁佛民见到党中央的秘书长、军委参谋长王若飞。王若飞很器重鲁佛民的学识才能,介绍他去武汉党部,指示让他去河南做军事工作。鲁佛民到武汉时,正是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到武汉不久,各部亟待充实干练的干部,而河南军事工作组织已结束。因此,组织决定介绍鲁佛民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商民部任秘书。在商民部时,因部长不过问部政,鲁佛民实际承担了全部工作。后来,鲁佛民同志还在军事委员会经理处任秘书,协助筹备组织,颇多贡献。这时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工作。就在这时,传来了他的长子鲁伯峻,在山东济南被军阀张宗昌杀害的噩耗。他虽如失一臂,但强忍悲伤,坚持工作。不久,鲁佛民的妻子和次子余修在山东也不能立足,随山东省委负责同志来到武汉。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分裂。党组织决定一部分干部撤赴苏联,一部分转到江西。组织上考虑到鲁佛民年龄较大,已经留了胡须,而且家眷在汉口,不致于引人注目,决定他不要撤出,继续留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内,掌握信息。鲁佛民服从决定,虽身在虎穴,仍十分镇静,每日白天到国民党中央党部上班,晚上到党的机关汇报相关情况、动态。但山东籍国民党右翼分子,忌恨过去遭受鲁佛民打击,唆使山东国民党员韩方正罗织罪名,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控告鲁佛民私吞巨款。为安全计,组织上决定让鲁佛民离开武汉,他即于当日晚搭英国太古轮船公司长江轮离开武汉,经上海,回到青岛。一九二七年九月,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开除鲁佛民的党籍。
奔赴延安
鲁佛民蛰居青岛期间,仍担任转递中央和省委秘密信件工作。因鲁佛民曾长期在青岛工作,敌人对他的情况极为了解,难以长期隐蔽。组织上安排他去平津,谋求公开职业,长期隐蔽,以待时机。一九二八年春,鲁佛民同志到北京,但一直未能和组织接上关系,后来因党组织遭破坏,鲁佛民与党失去了联系。当时,鲁佛民在北京“无职业、无旅费、困顿不堪”,他只得改名鲁贤廷,以教家馆维持生活。次年,他的次子余修也因受到国民党的通缉,与其继母一同逃来北平避难,他们一家三口,过着亡命生活,生活异常困苦,如是者达三年之久。一九三二年,经早年的学生张郁光介绍,鲁佛民去私立志成中学任国文教员,才有正式职业和固定收入。一九三三年,大革命时代的共产党员于永滋(于树德)、李锡九都回到北平,鲁佛民和他们时有来往,志趣相投,这年秋季,于永滋介绍鲁佛民又去艺文中学任课,李大钊的女儿正在艺文中学读书,鲁佛民接近她,希望找到党的关系,但未能如愿。
一九三五年发生“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鲁佛民参加了北平文化教育界的救亡团体。此时,他与吴承仕、齐燕铭、黄松龄、孙席珍、张郁光等进步人士时有来往,蕴藏多年的革命激情又开始爆发。一九三六年春,北平国民党反动当局,曾大肆逮捕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他的次子余修也遭逮捕。他联络社会名流,奔走营救爱国青年。
鲁佛民由于接近左翼教授,得以不断读到北方局出版的党刊《长城》、《人民之友》、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及延安的《解放》等报刊,后又读到北平翻印的斯诺著的《西北印象记》(即《西行漫记》),因此,鲁佛民去西北苏区的决心日渐迫切。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后,鲁佛民下定决心到西北,七月中旬从北平动身。经张苏同志介绍,先到西安办事处晤叶剑英,在叶剑英安排下乘八路军的汽车,于八月十一日到达延安。八月十五日,毛泽东接见了鲁佛民一小时。他早在武汉时见过毛泽东,这次重逢,他倍感亲切。毛泽东认真听取、摘要记录了他介绍的过去情况后,称他“十年不变,尚有政治节操”,并亲笔书写介绍便信,让鲁佛民去土地部与王观澜接洽,鲁佛民的当天日记记述了接见情况。之后,鲁佛民到徐特立主持的教育厅任秘书工作。
一九三八年春,鲁佛民调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工作,担任对外文件及法院重要案件处理,并领导直属县及保管文卷等工作。后组织上因考虑到他年事已高,照顾他的健康情况,减轻工作量,分配他专管法院及对外文件的处理。十月,经组织批准重新入党,鲁佛民颇为高兴,延安窑洞中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自勉。
延安地处西北高原,气候、生活习俗与沿海差异较大,对老年人有诸多不适,加之鲁佛民办事认真负责,积劳成疾,一九三九年春起抱病,咳血失眠,神经衰弱,虽经医生精心治疗,但病情不稳定,时愈时差。他却集中精力,仍坚持每周到大礼堂听课一次,学习党建党史不辍,过组织生活、参加小组会等,从未缺席。一九四○年病体渐康复,仍分管教育厅和法院工作。除工作外,延安干部学习风气浓烈,鲁佛民深知理论之重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联共党史,虽于烈日朔风中,未有间断,学习自强之心,从未稍有松懈。
一九四一年,林伯渠、谢觉哉等,倡议成立“怀安诗社”,鲁佛民积极参加。他不仅是革命者,还是具有时代感、使命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诗人。延安时代的生活,激荡着他的心灵,他用旧体诗热情地讴歌。一九四二年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党中央开展整风学习,他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学习整风文件,自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他从一九四二年起患心脏病,仍竭尽衰颓的精力一丝不苟地从事工作。一九四三年,鲁佛民出任边区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边区银行法律顾问,对于边区教育、立法等项工作,均有建树。
一九四四年五月,佛民同志患病不起。病危时,林伯渠、谢觉哉、李维汉等领导同志亲往探视,他仍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当矢志以衰老之年,努力为革命奋斗到最后一分钟。”
垂危时,问他有什么遗嘱,鲁佛民说:“我一生言行,是对后人最好的遗嘱。”临终时勉其次子余修继其遗志为革命奋斗到底。弥留之际,不断念诵“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诗句,恨未能亲见日寇受降。五月十八日三时,鲁佛民于延安中央医院逝世,终年六十四岁。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吴玉章代表党中央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佛民同志革命的一生,遗体安葬于延安烈士陵园。
鲁佛民的长子鲁伯峻是山东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牺牲时,任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人;次子余修,早年参加学生运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地下交通员,解放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鲁佛民、鲁伯峻、余修父子三人,被称为“鲁氏三杰、满门忠烈”,在党史留下了一段激励后人的佳话!
附:鲁佛民诗抄(三首)
无题
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欲海茫茫漫无限 一念扁舟渡我身
不惮风浪万千寻 好仗柁橹驾驶稳
偶感
而今四海竟为家 飘泊半生抛岁华
休夸早岁通三教 自笑暮年学八叉
壮子无心涂画稿 老妻故意插瓶花
神洲定有澄清日 独立凉山看落霞
夏日午睡
六月枣花香 洞居语爽凉
夕朝气候异 旁午雨风扬
鸡雏寻阴憩 乳鸭戏水狂
奚事话羲皇 睡余山寂静
(参考文献:郑则著《鲁佛民》、余修著《鲁佛民同志传略》。配图源自网络。)
▼
高级合伙人
所主任
童洪锡
扫码获取
联系方式
早年在师范院校任讲师,讲授中外历史,后从事律师工作,已逾三十载,现为一级律师。
往期回顾:
▼